◎ 罗安会
闲来无事,在我的资料柜里翻出了一叠泛黄的介绍信,它们记录了我人生中一段时光的悲喜。
50年前,我下乡落户在渝西长江边的江津县朱沱公社一生产队。这儿地处贫瘠的丘陵地带,水源稀缺,田少土多,十年九旱,社员年均收入不足50元,非常贫困。我独居在生产队安排的茅草房里,入夜吹灯上床,天明下地干活。夏天炎热,蚊虫叮咬,冬天寒冷的西北风吹得我难以入眠。于是,我就有了想法——当地人生活这么苦,能不能为生产队和社员做点实事,改善一下队里的窘境呢?比如采购一些当时比较紧俏的化肥、种子等等农资。
我把这想法告诉了队长,队长很支持,他就安排了我做采购。我通过亲戚朋友,加上我的“脸皮厚”,确实能给队里买回化肥、种子、柴油,解决了队里的生产急用。慢慢地,大队干部也察觉出了我的“能干”,给我开出了生平第一张盖有红五星的介绍信——合江县农资公司:兹介绍我大队贫下中农罗安会,前来你公司购买化肥,解决春耕生产之急,请予接洽。
当天下午,我乘船到了合江。晚上我持介绍信住进旅馆,用介绍信、粮票在餐馆吃了饭,连夜去表叔家。我的表叔是县农资公司的,听我找他买化肥,他面露难色,因为当时我还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愣头青,表叔对我的请求持怀疑态度。情急之下,我拿出介绍信,证明自己代表的是一级组织。表叔看了,才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忙说:“这是大队一千多贫下中农对你的信任,也是他们对丰收的渴望,这个忙我一定得帮!”当时化肥供应特别紧张,表叔还是提笔批了5吨。购回化肥后,生产队、大队干部更是对我刮目相看。
在商品紧缺的年代,“介绍信交际”让我成了“人才”。两年后,我被抽调到公社当半脱产干部。到任不久,公社派我去四面山拉10立方米木材扩建公社礼堂。开出的介绍信上方,印有红色的毛主席语录:“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特别是在我的名字前,写上了“公社干部”。看着那几个字,我顿感天地之间,阳光明媚,大道宽阔。我一路亢奋来到县城,效率极高地找熟人审批计划,办砍伐手续,随后上四面山落实砍伐事项。一周时间,10立方米木材装车启运了。此时,正逢深秋,细雨绵绵,车路湿滑。车刚出头道河不久,就到了红星桥木材检查站,小旗一举,要检查我的手续,我亮出介绍信,检查员瞟了一眼,横杆一抬道:“过”。短时间木材拉回,公社领导露出笑脸。
当然,介绍信也有给我带来麻烦的时候。
这年寒冬,公社派我去合川采购玉米种子,顺便带了几张空白介绍信用作机动。在合川,我找了一家低价旅社住下。凌晨,我被一阵敲门声惊醒,几位治安人员要我出示证件,我赶紧拿出介绍信,治安人员接过一看,二话不说,命我穿好衣裤去治安联防队。治安队长说:“介绍信明明写去合江县,你跑到合川来做啥子?”然后又在我提包内查到几张空白介绍信。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介绍信是管理得非常严格的,但我的包里却搜出了大量的空白介绍信,在当时算是个非常大的“问题”。
我平日里也算精明能干的人,这会儿在几个办事严苛的治安人员面前,我显得格外紧张,加上天气又冷,我一边瑟瑟发抖,一边用颤抖的声音不断重复:“我是好人,我是公社干部……”他们听了我的解释,治安队长用手摇电话到我所属公社查询。但当时的通讯条件有限,直到第二天中午,我的身份才得以确认。经查询,是公社文书在开介绍信时,将合川误写为了合江。
时至今日,介绍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曾经存在的它,却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物证之一。
(作者系江津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