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晓炜
现在过年看春晚,对我们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了,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不少人而言,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那年我10岁,弟弟6岁,村里没有通电,春晚已连续举办过四届,我有幸看过一届,弟弟从没看过,期盼新年看春晚,成了弟弟最大的心愿。
机会终于来了,邻村养兔专业户张大伯刚买了电视,大年三十晚上,他家使用电瓶放春晚。得知消息,我们欢呼雀跃,天刚擦黑,催促母亲赶紧下饺子,填饱肚子好早点出发。
知子莫如母。母亲端上热腾腾的饺子后,又在我们口袋里塞了两把花生和瓜子,反复嘱咐我们注意这注意那,好像出远门一样。
我们狼吞虎咽地吃完饺子,裹着凛冽的寒风,深一脚浅一脚,沿着雪后泥泞的道路出发了。当气喘吁吁步入村子,老远就听到电视的声音,弟弟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径直往前冲。等满头大汗到了张大伯家,一台黑白电视机,支棱着天线,气宇轩昂地摆在高高的桌子上。电视机前早已围满了人,有人翘着脚伸着脖子观看,也有人站在凳子上,“呸、呸”地嗑着瓜子眺望。好在我们个头不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占领了一个敞亮的位置。看着屏幕上晃动的人影,弟弟新奇地瞪大眼睛,盯着电视一动不动。
记忆犹新的是,那届春晚伴着悠扬欢快的旋律,在绚丽烟花的旋转下,流光溢彩的央视大楼,由远及近进入观众视野,随后两扇气派大门徐徐打开,“春节联欢晚会”几个金色大字,在如潮的掌声和欢呼中闪亮登场。一个个雅俗共赏的节目,让我们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拍手叫好。舞台美轮美奂,晚会欢声笑语不断,有至今还广为传颂的歌曲《血染的风采》《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等,也有令人笑得前仰后合的相声《虎口遐想》《五官争功》,以及戏曲小品《孙二娘开店》等等。
大冬天站在院子里看电视,我以为没多少人坚持下来。谁知,一个晚上,大伙如同忘记了寒冷,热情高涨地把院子围得水泄不通,看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唯恐多眨一下眼睛,会漏掉一个精彩节目。晚会在主持人李默然铿锵有力的祝福声中落下帷幕,可大伙还长时间地沉浸在无限的回味之中。
走出院子,借着此起彼伏烟花爆竹的亮光,我们行走在漆黑的夜色里,此时的路面已结了冰。刚开始,我和弟弟聊得热火朝天,哪知路走过半,弟弟说他走不动了。这时我想起,从傍晚离家到现在,我们没有坐下休息过,一直靠两条腿支撑着。我拼命拉着弟弟往前走,可我越是用力,弟弟越是寸步难行。我气得直跺脚,但又无可奈何,唯有蹲下身子背起他前行。
不知为何,原本瘦弱的弟弟突然变得笨重了许多,我吃力地走上一段路,累得头晕眼花,弟弟像睡着了似地,趴在我的背上一动不动,无论如何叫他,他依然无动于衷。一路上,我不知流了多少汗,费了多少劲,总算狼狈不堪回到了家,见到父母,我委屈得泪流满面……
那个正月,当人们得知我带着弟弟看了春晚,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催促我们赶紧说说。弟弟“凡尔赛”地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却忘记说春晚路上的囧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委政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