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二小
活着,是人们每天都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直到死去。对于如何“活着”,千百年来,无数人用言语和行动作出了回答: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坚毅笃定,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恬淡自然,更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绝地呐喊……
众多关于“活着”的回答与实践,其实都绕不开余华小说《活着》序言中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为了活着而好好活着。
《活着》中主人翁福贵一生经历了从富有到贫穷,当过少爷,也当过佃户,被抓过壮丁,也当过俘虏,与好妻子家珍有过分离也有过团聚,有一双好儿女却都死在了医院,最后连相依为命的外孙也因吃豆子胀死了。虽然这些苦难集于福贵一身,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买了头耕牛,继续顽强地活着。
这种打不倒、压不垮的姿态,感动、激励了无数读者。人活一世,苦难带给人的重压是难免的,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迎难而上,与之抗争,好好活着。然而,有的人却以此歌颂苦难,把苦难绝对化、合法化、神圣化,甚至画大饼意图引导人们为了所谓的美好未来,去接受并忍受当下的苦难。这样的行为终究是徒劳的,因为靠精神上的麻痹与欺骗是永远无法让物质上的苦难越来越少的。相反,人类文明恰恰是在不断探索如何消除苦难,如何追求幸福美好生活中进步的,余华对此也有思考,并在书中提到:家珍在不能劳动后,是人民公社按需分配的制度养了她的老,不用担心生计。如果没有牢固的人民政权做支撑,没有按需分配的顶层设计,多少个家珍在失去劳动力后,会陷入困顿的晚年生活?这一顶层设计落地,是几代人前仆后继为之战斗赢得的。当然,探索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曲折是难免的,但为了让苦难少一点少一点再少一点,一时的曲折又算得了什么?人类只有通过接力探索,才可能尽力消除物质对人的束缚,最终实现自由。
当然,《活着》不是着重讲集体的人如何去减少苦难,而是讲个体的人如何面对苦难。小说中,最打动我的是福贵的女儿凤霞和女婿二喜。凤霞善良、美丽,却因小时候得了一场病成了聋哑人,自此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连嫁人这份人人都可享受的权利都差点被剥夺;二喜跟凤霞同病相怜,是一个得了偏头的小伙,他同样勤劳、善良、正直、有担当。他们都是外表有缺陷,内心却最无比纯净坚强的人。生活早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可他们仍然善待他人,热爱生活,追求幸福,这份坚强,让人看了心疼。当如此可爱的两个人相遇、相知,苦尽甘来,过上渴望的常人生活,美好得让我们都要祝福他们永远幸福……
可是,余华无情击碎了这份来之不易又脆弱的美好,凤霞和二喜先后离开人世。所幸的是,他们毕竟来过了,有书为证。余华在凤霞免费为邻居织毛衣的段落中,借福贵的口劝说读者,要在生活中对这些可爱的人毫不吝惜地予以真诚的肯定和赞美,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去爱护他们。只有爱,才能带给我们温暖和战胜苦难的力量。
我们其实也是凤霞和二喜,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发自内心的认可,只能来自内心的热爱,对人、对人世间、对活着永远炽热滚烫的爱。
只是,做一个可爱的人并不容易,他们往往会承受着旁人的不理解、质疑乃至否定。作为个体的人,很容易在复杂的社会中慢慢被异化,失去了作为人所天生具备的爱,那些坚守本心、抗拒异化的人此时反而容易被视为异类。君不见除了余华和福贵,还有谁会爱护凤霞呢?君不见除了福贵和凤霞,谁会把二喜当亲人对待?人爱人不难,要扛住冷漠误解非议乃至伤害,坚持一辈子做一个可爱的人才难。这不是信仰,也不是情怀,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自己好好活着的同时,也让别人好好活着。自己好好活着,别人也好好活着,苦难才会越来越少。到那个时候,活着,就不再成为问题,个体的人和集体的人,都将获得自由。
(作者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