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方根
“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不是我不肯,你热我也热。”每当听到这首童谣,我就会想起一种驱暑热工具:蒲扇。
蒲扇,是蒲葵扇的俗称,由蒲葵树的叶、柄制成。它质轻、价廉,是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蒲葵,是一种棕榈科的常绿乔木,其叶大、柄长。
母亲是制作蒲扇的能手。小时候,我家穷,我经常看见母亲从屋后的蒲葵树上,采摘柄长30厘米以上、色泽浅碧的葵叶。摘来后阴干约20天,待葵叶颜色变白,再以水洗、烘干,并以重物压平。然后,随葵叶的大小,剪裁成不同规格的圆形,用布条、针线缝边,保留其葵柄,便制成了一把把精美的蒲扇。
每逢2、5、8日赶场,母亲便将这些蒲扇拿到家乡的场镇上,以三五毛钱一把的价格出售。三五毛钱,而今的人或许不屑一顾,甚或另眼相待。但在那物质匮乏、生活条件低下的年代,能够靠做蒲扇挣“小钱”,已经是不错的职业了。再则,母亲眼看着我开始读书,要交学费书本费、要交日杂生活费……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用钱的地方还多着。现在想来,我当年能够顺利读书,直至后来考上大学、如愿分配了工作,母亲的蒲扇功不可没。
我终生难忘的是我读小学一年级时,报名那天母亲送我去学校,给我交学费的情景。母亲颤颤巍巍地将手伸进内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已经泛白、被叠成豆腐块形状的手帕,小心翼翼地打开,露出一叠整齐的人民币:2分、3分、1角、2角、5角……母亲一张一张地拿出来,凑足了所要交的20元学费,再缓缓地递到班主任老师手中:“老师,你也数数,我没数错吧?”待班主任清点无误后,母亲叠好散开的手帕,重新揣进内衣兜里……此情此景,老师感动了,同学感叹了,我感激了。
蒲扇扇出的风,是凉快的。我老家是在1990年才通上电的,此前的夏天,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扇子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酷暑时节,天气闷热且潮湿,就像在火炉上蒸煮一样,正如谚语所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人们不管在家里,还是在路上,亦或是在房前的院坝上乘凉,如影随形是一把蒲扇。
一个暴雨来临前的晚上,天气异常燥热,树上的知了不知疲倦地叫着“热啊!热啊”,母亲一边不停地给我扇蒲扇,一边深情地给我唱安眠曲,我很快就安然地睡去……半夜时分,我从梦中醒来,看见母亲仍在给我扇着蒲扇,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娘疼儿,似路长”的真情,我体味得最真切。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后,夏季降温驱暑的电风扇和空调等各类电器应有尽有,逐渐遍布在各个家庭、各大工作场所,人们不再为夏天的炎热而烦恼。自然而然,蒲扇完成了它的重大历史使命,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广阔舞台,只在极少数老街见得着它的影子,只在极个别人手中觅得到它的踪迹。
去年夏天,酷暑难耐。母亲陪我女儿去上街,路过街角一家日杂店。女儿见店内卖有蒲扇,觉得好奇,准备去买一把。母亲制止了她:“孙女,这蒲扇奶奶不但做得来,而且做得比卖的还好看些,不如我给你做几把。”
不料,母亲在回乡下爬蒲葵树摘取蒲叶柄的过程中,脚下一滑,重重地掉下树来……她被过路人及时发现,送医院经急救虽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从此落下了左脚瘸拐的后遗症。
蒲扇蒲扇,轻轻扇动,清风徐来。每到夏天,我都会惦记蒲扇带来的清凉,铭记蒲扇里浓浓的母爱。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