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文苑
心灵的救赎
来源:重庆法治报 | 时间:2024-06-16 | 编辑:陈生容 | 阅读:171

 ◎ 欧阳婵

父亲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遥远的广东任教,直到我五岁那年才调动回川。上过一年中专的母亲,则回到农村成为一名代课老师。

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思想守旧,家长制是横贯那个年代的家庭模式。父亲偏爱成绩好的学生,他把这个“职业特质”也潜移默化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姐姐排行老大,她小学阶段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可到了中学,学习优势日趋下降。初二那年,教室玻璃窗垮塌,砸伤了姐姐的脑袋,缝了十几针,休学一个多月,至此,她的成绩一落千丈。在姐姐的成长中,我未曾听过父亲只言片语的鼓励和赞赏。父亲常常将家里孩子多就业难而日积月累的焦虑,化为对姐姐的语言攻击。有一年初春,一家人围着圆桌就餐,姐姐坐的位置正对窗外一棵嫩芽吐蕊的大树,她欣喜地说:“春天到了,树叶都开始发绿了!”就是这句话,竟惹得父亲好一顿数落:“你一天尽说废话!春天叶子难道不变绿?好好把这些心思用在学习上!”姐姐的嘴角动了动,却没发出声音。坐在旁边的我,仿佛感觉到,姐姐碗里的米粒,都化为万般委屈,被她一粒粒吞进肚里。一直在这样不被赏识的环境下长大的姐姐,性情内向软弱,非常缺乏自信。

几年的高中生涯,对于姐姐来说,应该是特别难熬的。姐姐偏爱文科,喜欢写作,高中时还在《星星》诗刊发表过小诗。可在那个时代,在我家所处的那个环境,姐姐只有一条出路——考大学。而数学却让她高考连连失利,最终成了无情阻断姐姐通向象牙塔的绊脚石。

那一年,姐姐再度高考落榜。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家里弥漫的深深的压抑和浓浓的“硝烟”。母亲骂父亲迂腐窝囊,断送了姐姐的前程。因为,那时候预考上线的名额是分配到校的,只有预考上了线,才具有上大学预科班的资格。据说有几名高考前突然空降到学校的同学,平时成绩远远不如姐姐,却意外地上了线。母亲不服,要求查卷,父亲则严厉制止。父母天天为此争吵,姐姐苦不堪言,常常伫立窗前,眼神迷离,我的心也一天天沉重起来。

我的化学老师徐老师宿舍离我家很近,他劝说我父母:“你们家里还有一个孩子马上参加中考,再吵下去,她也会受影响。”父母这才缓过神来,他们的小女儿还要参加中考!争吵暂停。

姐姐逃避到同学家,住了半月才回来。她十分冷静地对父母说:“我再也不想复读了,你们把我送走吧!走得越远越好。”我从她冰冷的声音里听出了一种决绝,一种强烈地想要挣脱压抑和束缚的决绝,一种内心对家对父母失望透顶的决绝,一种要斩断碾碎自己所有梦想的决绝。那一刻的姐姐,是陌生的。一个日常温顺柔弱的女子,瞬间对什么都不以为然不再惧怕,内心是潜藏着巨大的悲凉的。

后来,父亲在湖北沙市一个棉纺厂给姐姐谋了个职。姐姐用她人生第一次作出的重大决定——远走他乡,悲哀地结束了自己十几年的寒窗生涯。就在那个夏天,我初次与叫做“命运”的东西相识,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无奈。我无从知晓,姐姐的决定,究竟是对生活的抗争还是妥协……

父母带着姐姐去沙市,一路颠簸,经七八小时的车程,才抵达万州。为了节省开支,只购买了两张硬卧和一张只有上船资格、没有固定位置的散席。到了晚上睡觉的时段,三人相互推辞,都不肯上床去睡。最后,父亲以强硬的态度,安排姐姐和母亲去睡觉。

清晨,姐姐被冰凉的风惊醒。她发现破旧的船舱门有一丝缝隙,风正是从这灌进来的。父亲背靠门缝,坐在床沿,两只手交叉在胸前,睡着了。姐姐轻手轻脚下了床,开了门。江面雾蒙蒙的,斜风细雨,前路茫茫,这一切似乎加重了姐姐内心的悲凉。当她返回船舱打开门的一刹那,清晰地看见了父亲完全湿透的背。为了让她安然入睡,父亲竟然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门缝,就这样生生地坐了一夜!姐姐呆呆地望着父亲的背影,生活的重负已然让他过早地迈向衰老,几近花白的头发在凉风中簌簌抖动。那发丝仿佛一根根刺,让她的心阵阵地疼。姐姐掩上门,朝船头疾步而行。她脑中一片空白,眼前闪现的,唯有父亲湿透的背和满头白发。

一次顿悟,往往生于刹那。一种关系的逆转,往往出于一次偶然。姐姐和父亲的第一次旅程,让她得以了解父亲的坎坷经历和成长背景,使她能够站在亲情之外的视角,解读父亲多年来对她的冷漠和苛刻,最终让她的心冰雪消融。

姐姐离家两年之后,父亲突发脑溢血,倒在他挚爱的三尺讲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次具有逃离性质的旅程,于姐姐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上苍赐予她的一次心灵救赎,让她走出了爱的荒原。亲情的疏离,是致命的切肤之痛啊!

父亲去世后,姐姐回到家乡,当上了代课老师。两年后通过全县的统一考试,进入教师进修学校,延续了父亲的职业,也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

  (作者单位: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

Copyright© 2020-2022 CQSFXH.ORG.CN 重庆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3号 电话:023-88196826

警徽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2020012348号-2

通知公告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公示
2024-12-1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征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10-16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开展第五期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11
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04
关于开展2024年重庆市、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联合考试的公告
2024-07-29
关于征集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5-01
中国法学会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公告
2024-04-03
关于征集第十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4-02
诚邀您3月30日见证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
2024-03-26
重庆市法学会第四期法学研究立项课题名单
2023-12-29
2023年度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3-11-07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2023-10-2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26
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主题征文活动通知
2023-08-28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指导意见
2023-07-27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公示
2024-12-1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征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10-16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开展第五期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11
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04
关于开展2024年重庆市、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联合考试的公告
2024-07-29
关于征集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5-01
中国法学会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公告
2024-04-03
关于征集第十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4-02
诚邀您3月30日见证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
2024-03-26
重庆市法学会第四期法学研究立项课题名单
2023-12-29
2023年度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3-11-07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2023-10-2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26
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主题征文活动通知
2023-08-28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指导意见
2023-07-27
法学文苑
心灵的救赎
2024-06-16 来源:重庆法治报
编辑: 陈生容 阅读量: 171

 ◎ 欧阳婵

父亲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遥远的广东任教,直到我五岁那年才调动回川。上过一年中专的母亲,则回到农村成为一名代课老师。

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思想守旧,家长制是横贯那个年代的家庭模式。父亲偏爱成绩好的学生,他把这个“职业特质”也潜移默化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姐姐排行老大,她小学阶段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可到了中学,学习优势日趋下降。初二那年,教室玻璃窗垮塌,砸伤了姐姐的脑袋,缝了十几针,休学一个多月,至此,她的成绩一落千丈。在姐姐的成长中,我未曾听过父亲只言片语的鼓励和赞赏。父亲常常将家里孩子多就业难而日积月累的焦虑,化为对姐姐的语言攻击。有一年初春,一家人围着圆桌就餐,姐姐坐的位置正对窗外一棵嫩芽吐蕊的大树,她欣喜地说:“春天到了,树叶都开始发绿了!”就是这句话,竟惹得父亲好一顿数落:“你一天尽说废话!春天叶子难道不变绿?好好把这些心思用在学习上!”姐姐的嘴角动了动,却没发出声音。坐在旁边的我,仿佛感觉到,姐姐碗里的米粒,都化为万般委屈,被她一粒粒吞进肚里。一直在这样不被赏识的环境下长大的姐姐,性情内向软弱,非常缺乏自信。

几年的高中生涯,对于姐姐来说,应该是特别难熬的。姐姐偏爱文科,喜欢写作,高中时还在《星星》诗刊发表过小诗。可在那个时代,在我家所处的那个环境,姐姐只有一条出路——考大学。而数学却让她高考连连失利,最终成了无情阻断姐姐通向象牙塔的绊脚石。

那一年,姐姐再度高考落榜。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家里弥漫的深深的压抑和浓浓的“硝烟”。母亲骂父亲迂腐窝囊,断送了姐姐的前程。因为,那时候预考上线的名额是分配到校的,只有预考上了线,才具有上大学预科班的资格。据说有几名高考前突然空降到学校的同学,平时成绩远远不如姐姐,却意外地上了线。母亲不服,要求查卷,父亲则严厉制止。父母天天为此争吵,姐姐苦不堪言,常常伫立窗前,眼神迷离,我的心也一天天沉重起来。

我的化学老师徐老师宿舍离我家很近,他劝说我父母:“你们家里还有一个孩子马上参加中考,再吵下去,她也会受影响。”父母这才缓过神来,他们的小女儿还要参加中考!争吵暂停。

姐姐逃避到同学家,住了半月才回来。她十分冷静地对父母说:“我再也不想复读了,你们把我送走吧!走得越远越好。”我从她冰冷的声音里听出了一种决绝,一种强烈地想要挣脱压抑和束缚的决绝,一种内心对家对父母失望透顶的决绝,一种要斩断碾碎自己所有梦想的决绝。那一刻的姐姐,是陌生的。一个日常温顺柔弱的女子,瞬间对什么都不以为然不再惧怕,内心是潜藏着巨大的悲凉的。

后来,父亲在湖北沙市一个棉纺厂给姐姐谋了个职。姐姐用她人生第一次作出的重大决定——远走他乡,悲哀地结束了自己十几年的寒窗生涯。就在那个夏天,我初次与叫做“命运”的东西相识,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无奈。我无从知晓,姐姐的决定,究竟是对生活的抗争还是妥协……

父母带着姐姐去沙市,一路颠簸,经七八小时的车程,才抵达万州。为了节省开支,只购买了两张硬卧和一张只有上船资格、没有固定位置的散席。到了晚上睡觉的时段,三人相互推辞,都不肯上床去睡。最后,父亲以强硬的态度,安排姐姐和母亲去睡觉。

清晨,姐姐被冰凉的风惊醒。她发现破旧的船舱门有一丝缝隙,风正是从这灌进来的。父亲背靠门缝,坐在床沿,两只手交叉在胸前,睡着了。姐姐轻手轻脚下了床,开了门。江面雾蒙蒙的,斜风细雨,前路茫茫,这一切似乎加重了姐姐内心的悲凉。当她返回船舱打开门的一刹那,清晰地看见了父亲完全湿透的背。为了让她安然入睡,父亲竟然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门缝,就这样生生地坐了一夜!姐姐呆呆地望着父亲的背影,生活的重负已然让他过早地迈向衰老,几近花白的头发在凉风中簌簌抖动。那发丝仿佛一根根刺,让她的心阵阵地疼。姐姐掩上门,朝船头疾步而行。她脑中一片空白,眼前闪现的,唯有父亲湿透的背和满头白发。

一次顿悟,往往生于刹那。一种关系的逆转,往往出于一次偶然。姐姐和父亲的第一次旅程,让她得以了解父亲的坎坷经历和成长背景,使她能够站在亲情之外的视角,解读父亲多年来对她的冷漠和苛刻,最终让她的心冰雪消融。

姐姐离家两年之后,父亲突发脑溢血,倒在他挚爱的三尺讲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次具有逃离性质的旅程,于姐姐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上苍赐予她的一次心灵救赎,让她走出了爱的荒原。亲情的疏离,是致命的切肤之痛啊!

父亲去世后,姐姐回到家乡,当上了代课老师。两年后通过全县的统一考试,进入教师进修学校,延续了父亲的职业,也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

  (作者单位: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

Copyright© 2020-2022 CQSFXH.ORG.CN 重庆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3号 电话:023-88196826

警徽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2020012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