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文苑
褶皱里的底色 ——读《小城的年轮》
来源:重庆法治报 | 时间:2024-08-11 | 编辑:陈生容 | 阅读:145

 ◎ 李   琳

《小城的年轮》是一部散文集。初读书名,“年轮”二字用意极深。把小城比作树,一年一圈的年轮代表小城的历史遗存和日新月异的发展。

刘星元是一位写作特色鲜明、语言极具穿透力的年轻作家。他笔下的小城并不是光鲜亮丽的,相反,小城的褶皱里充斥着疼痛感,甚至“藏污纳垢”,这是小城真实的底色。“一座再小的城也会有褶有皱,那诸多的褶皱里藏匿着数以万计甚至更多的生灵。”他将小城的千人千面浓缩在一部书中,读完后内心阵阵刺痛。

像《物象书》中写到的塑料袋、城中村遗弃的汽车、挖掘机等,这些字眼掀不起什么波澜,但他写的这座小城,恰恰是我童年、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读他的文字,仿佛伸手触摸到了那个时代,和记忆中的小城重合了。我知道,我放不下这本书了,就像放不下我的小城和故事。

令我触动最深的是《物象书》。县城这座小城,充斥着被时光腐蚀过的痕迹。有铁制的楼梯、裂口的纹路、细碎的苔藓。塑料袋事件充斥着人性的小贪婪,传递出人们落后、闭塞的思想,与吃亏后对塑料袋失去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环境对人类的反噬。

“名为挖掘机的魔鬼,它冰冷、坚硬而锐利的铲斗,挖断大地的脊背,挖入它的肚腹,让疼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与状态蔓延、深入。”棚户区拆迁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作者以细腻且生动的笔触,从大地的角度鲜活地替大地“喊疼”,引人入胜。挖掘机走过之处,城中村电影院、第一中学选址……熟悉的地点,对我来说也是鲜活的记忆,都随着小城发展的进程而销声匿迹了,最终被繁华的商业区替代。

而《意象书》和《人物书》中讲的大多是小城居民的故事。有商贩、掮客、出车祸的老教师,有混迹于县城中心几十年的疯子,惹是生非的少年对疯子的“戏耍”,哄笑后离去;有午夜临窗抽烟隔空打招呼的伙伴,平庸的生活背后深藏的沉默和不同的阅历;见多年未见的同学,看似牢固的友谊,随着生活的阅历对人的磨砺中,让一切原本非常纯粹的感情变得开始市侩,这就是生活的底色。

每一个努力活着的普通人都有多副面孔,他写活了县城里的“普遍”。桥墩下摆摊的生意人,熟悉以后知道他爱历史,懂《周易》。卖柳编的人,曾是本县最后一支草台戏班子的台柱子,最拿手的是《贵妃醉酒》。县城里的三个诗人,如微尘一般,守在自己的角落里。还有在医院里放肆痛哭的病人、在公厕里张贴小广告的神秘人,如果仔细看,偶尔能在泛黄的小广告中发现一张崭新的。

小城的变迁影响了以他为代表的普通人生活。“我来之前,许多事物早已存在,它们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变化着;我来之前,许多事物就已落幕,但他们仍会以某种方式或深或浅地影响着我的生活。”他怕高处,怕深处。恐高,又怕低于地表相对封闭的空间。看着本地出土的器物,和文保专家侃侃而谈,想到有一天也会长眠于深处,与这片熟悉的水土融为一体,他不再恐惧了。他走过地图上找不到的“盲区”,看过后窗用篷布和木条封着的充斥着碎石瓦片钢筋的老旧房子,依然有人在住。他为了支持老人商贩,从银行里取出一些钱币。虽然他们也开始在摊位上贴了收款码,那些扫码支付的虚拟钱币可能不会进入自己的账户,便捷支付方式这阵风并没有吹到这座小城70岁以上的人心里。

当年,作者确实心心念念地想着爱着那座未曾谋面的县城。求学之后,他在这个县城择业、恋爱、结婚、生子,放缓了自己的脚步,接受自己的平庸,我觉得他真正融入了这个小城。他看得见小城的褶皱,听得见褶皱里面的人声,他从这些褶皱里去打开每一个小城生活人的故事。那些早已经消失了的事物,曾经与他不曾有牵绊的,慢慢都在他与小成的生活中,变得开始有丝丝缕缕的交集。

手工煎饼、手捏泥人、蓝印花布……他开始在小城的人间烟火中去找寻自己的热爱。小城里的人,各得其所。每个人都为了生活而拼尽了全力,这是褶皱里的底色。正如他书中写的那样:“在生活的推波助澜下,我们早已融入了生活的江湖之中,或沉溺,或挣扎,或享受,或如无根之萍,或似得水之鱼。”

Copyright© 2020-2022 CQSFXH.ORG.CN 重庆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3号 电话:023-88196826

警徽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2020012348号-2

通知公告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公示
2024-12-1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征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10-16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开展第五期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11
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04
关于开展2024年重庆市、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联合考试的公告
2024-07-29
关于征集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5-01
中国法学会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公告
2024-04-03
关于征集第十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4-02
诚邀您3月30日见证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
2024-03-26
重庆市法学会第四期法学研究立项课题名单
2023-12-29
2023年度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3-11-07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2023-10-2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26
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主题征文活动通知
2023-08-28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指导意见
2023-07-27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公示
2024-12-1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征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10-16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开展第五期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11
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04
关于开展2024年重庆市、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联合考试的公告
2024-07-29
关于征集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5-01
中国法学会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公告
2024-04-03
关于征集第十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4-02
诚邀您3月30日见证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
2024-03-26
重庆市法学会第四期法学研究立项课题名单
2023-12-29
2023年度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3-11-07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2023-10-2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26
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主题征文活动通知
2023-08-28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指导意见
2023-07-27
法学文苑
褶皱里的底色 ——读《小城的年轮》
2024-08-11 来源:重庆法治报
编辑: 陈生容 阅读量: 145

 ◎ 李   琳

《小城的年轮》是一部散文集。初读书名,“年轮”二字用意极深。把小城比作树,一年一圈的年轮代表小城的历史遗存和日新月异的发展。

刘星元是一位写作特色鲜明、语言极具穿透力的年轻作家。他笔下的小城并不是光鲜亮丽的,相反,小城的褶皱里充斥着疼痛感,甚至“藏污纳垢”,这是小城真实的底色。“一座再小的城也会有褶有皱,那诸多的褶皱里藏匿着数以万计甚至更多的生灵。”他将小城的千人千面浓缩在一部书中,读完后内心阵阵刺痛。

像《物象书》中写到的塑料袋、城中村遗弃的汽车、挖掘机等,这些字眼掀不起什么波澜,但他写的这座小城,恰恰是我童年、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读他的文字,仿佛伸手触摸到了那个时代,和记忆中的小城重合了。我知道,我放不下这本书了,就像放不下我的小城和故事。

令我触动最深的是《物象书》。县城这座小城,充斥着被时光腐蚀过的痕迹。有铁制的楼梯、裂口的纹路、细碎的苔藓。塑料袋事件充斥着人性的小贪婪,传递出人们落后、闭塞的思想,与吃亏后对塑料袋失去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环境对人类的反噬。

“名为挖掘机的魔鬼,它冰冷、坚硬而锐利的铲斗,挖断大地的脊背,挖入它的肚腹,让疼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与状态蔓延、深入。”棚户区拆迁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作者以细腻且生动的笔触,从大地的角度鲜活地替大地“喊疼”,引人入胜。挖掘机走过之处,城中村电影院、第一中学选址……熟悉的地点,对我来说也是鲜活的记忆,都随着小城发展的进程而销声匿迹了,最终被繁华的商业区替代。

而《意象书》和《人物书》中讲的大多是小城居民的故事。有商贩、掮客、出车祸的老教师,有混迹于县城中心几十年的疯子,惹是生非的少年对疯子的“戏耍”,哄笑后离去;有午夜临窗抽烟隔空打招呼的伙伴,平庸的生活背后深藏的沉默和不同的阅历;见多年未见的同学,看似牢固的友谊,随着生活的阅历对人的磨砺中,让一切原本非常纯粹的感情变得开始市侩,这就是生活的底色。

每一个努力活着的普通人都有多副面孔,他写活了县城里的“普遍”。桥墩下摆摊的生意人,熟悉以后知道他爱历史,懂《周易》。卖柳编的人,曾是本县最后一支草台戏班子的台柱子,最拿手的是《贵妃醉酒》。县城里的三个诗人,如微尘一般,守在自己的角落里。还有在医院里放肆痛哭的病人、在公厕里张贴小广告的神秘人,如果仔细看,偶尔能在泛黄的小广告中发现一张崭新的。

小城的变迁影响了以他为代表的普通人生活。“我来之前,许多事物早已存在,它们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变化着;我来之前,许多事物就已落幕,但他们仍会以某种方式或深或浅地影响着我的生活。”他怕高处,怕深处。恐高,又怕低于地表相对封闭的空间。看着本地出土的器物,和文保专家侃侃而谈,想到有一天也会长眠于深处,与这片熟悉的水土融为一体,他不再恐惧了。他走过地图上找不到的“盲区”,看过后窗用篷布和木条封着的充斥着碎石瓦片钢筋的老旧房子,依然有人在住。他为了支持老人商贩,从银行里取出一些钱币。虽然他们也开始在摊位上贴了收款码,那些扫码支付的虚拟钱币可能不会进入自己的账户,便捷支付方式这阵风并没有吹到这座小城70岁以上的人心里。

当年,作者确实心心念念地想着爱着那座未曾谋面的县城。求学之后,他在这个县城择业、恋爱、结婚、生子,放缓了自己的脚步,接受自己的平庸,我觉得他真正融入了这个小城。他看得见小城的褶皱,听得见褶皱里面的人声,他从这些褶皱里去打开每一个小城生活人的故事。那些早已经消失了的事物,曾经与他不曾有牵绊的,慢慢都在他与小成的生活中,变得开始有丝丝缕缕的交集。

手工煎饼、手捏泥人、蓝印花布……他开始在小城的人间烟火中去找寻自己的热爱。小城里的人,各得其所。每个人都为了生活而拼尽了全力,这是褶皱里的底色。正如他书中写的那样:“在生活的推波助澜下,我们早已融入了生活的江湖之中,或沉溺,或挣扎,或享受,或如无根之萍,或似得水之鱼。”

Copyright© 2020-2022 CQSFXH.ORG.CN 重庆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3号 电话:023-88196826

警徽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2020012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