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文苑
一盅罐罐茶
来源:重庆法治报 | 时间:2024-12-01 | 编辑:陈生容 | 阅读:142

 ◎ 杨旭军

我认为喝茶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钱有闲,有各种各样的道具,有一整套近乎庄严且繁琐的仪式,并冠以“茶道”称,喝茶不能叫喝,俗了,要叫“品”。“品”一些稀奇古怪的茶,生的熟的白的黑的红的——但绝少有绿的,讲茶道的人是不屑于喝绿茶的,那是段位不高的表现——一只玻璃杯,扔一撮茶,开水一冲就行,驴饮,毫无技术含量可言,当然也就上不了台面。喝绿茶的在茶道面前,一般羞于启齿,像小沙弥遇见高僧大德,高山仰止,诚惶诚恐。品茶者一旦架势拉开,舒臂绾袖,舞蹈般一阵眼花缭乱的操作,然后一盏挑于指尖,一边浅尝轻抿,一边海阔天空,更多有表演的成分。

另一种则纯粹是为了生计所需,喝的是一种生活,喝的是一种坚守,喝的是一身力气,喝的是一种刚需。

家乡人喝茶,属于第二种。

我无论如何也没法想象,一盅浓得像汤药、苦得像胆汁一样的酽茶,能有那么大的威力,“滋——”地一口下肚,就上一口干馍馍或一勺熟面,顿时精神抖擞,力大无穷,人是铁,茶是钢,这种茶叫罐罐茶。

在大西北的这片黄土地上,人们离不开罐罐茶。罐罐茶之于乡亲,如同甘霖之于田禾、燃油之于机器,那小山一样的麦垛,没有一盅罐罐茶是断然担不上场的;那一树一树苹果花椒,没有一盅罐罐茶是断然变不成钱的。而再苦再累的农活,没有什么不是一盅罐罐茶扛不下来的。

这是辽阔无垠的天幕下、大山缝隙里的随便一个村子。鸡叫二遍时,村庄仍然像一幅调色过浓的水墨画,凝重而安静,几粒星星渣儿在云后若隐若现,那点微光并不能为黎明前的黑暗增一丝亮色。但农家院子里已有火光明灭,人们起来喝罐罐茶了,辛劳的一天总是从一盅罐罐茶开始的。在火盆上堆上几个树疙蔸,点几根干树枝,鼓起腮帮子吹一阵,树疙蔸就燃了,一把大叶子茶按进拳头大的沙罐,煨在火边,俄尔,茶汁溢出,用压茶棍压一压,然后沙罐在空中一扬,一根细线注入茶盅又戛然收住,一盅罐罐茶就成了。嘬着嘴夸张地吸一口,那个香啊,仿佛日子也有了嚼劲!

火苗跳跃,映着人们的脸膛,偶尔也燎了胡子,但没什么要紧,胡子总是会长的,像地里的庄稼,一茬一茬地长,脸皮是胡子的土地,山屲是庄稼的土地,只要有汗水的浇灌,胡子便生长茂盛,庄稼就不会歉收,两样诚不欺人。等几盅罐罐茶下肚,力气有了,一天安排也就有了,一沙罐败茶浇在树疙蔸上,“扑”地腾起一团雾气,火就熄了,然后收拾农具,牵出圈里的牲口,吆喝着去下地——这是每一个黎明,在每个农家院子里上演的、关于日子的序曲。

我总是在想,在那苦焦的黄土地上,为什么人们还离不开苦得发涩的酽茶,是卧薪尝胆呢,还是有了苦茶的铺垫,日子就没那么苦了?或者时刻提醒,吃了生活的苦才有日子的甜?

但不管怎么说,一盅苦得像中药的罐罐茶,总能让日子有滋有味,农忙时喝,农闲时更要喝,农忙时那是一把子力气,农闲时又是必要的礼仪。亲朋来了,“赶紧上炕,笼火,喝茶!”不由分说,人就推上炕,火盆就端上炕,炕柜里倒腾出平时舍不得喝的好茶,可罐子熬上,火吹得旺旺的,烟熏得人泪眼婆娑——不打紧,这就是人间烟火,端上花卷油馍,边喝边吃边谝传,谝国家大事,也谝村里的八卦;谝美国总统,也谝自家水桶;谝遇上好年景,也谝儿媳妇难寻;谝人家的婆姨心疼,也谝自家后人能成……

生活中没有比喝罐罐茶更重要的事,逢年过节,一天喝几顿是常事,路上碰见,最好的问候是“茶喝了没?”老朋友相聚,一人一个沙罐,高兴了还在沙罐旁温一壶酒,热酒不醉人,原来煮酒论英雄也有出处哩。婚丧嫁娶,乡俗民约,买卖交易,都是喝着罐罐茶就弄成了,甚至邻里有纠纷,坐下喝一盅罐罐茶,啥啥就烟消云散了。

小娃娃不喝茶,但喜欢大人喝茶,扯一束麦穗或一把豆荚,往火盆的灰烬中一埋,过一会儿就可以吃到清香的麦粒和香糯的豆子了;粉条也行,烤过的粉条肿得老粗,酥脆可口。一次,我在爷爷的火盆中埋了个二踢脚,爷爷正噘着嘴吹火,“咚!”地一声,一团尘烟炸开,火星四溅,沙罐飞到了当院,爷爷胡子脸上全是灰尘,只看见两只转动的眼睛,像刚从墙角钻出的土地,我一蹦子跳起来,夺门而逃……

多年以后,我经常回想起这一幕,要是当初被爷爷逮住,他将怎样惩治我,用铜烟锅敲我的头?还是脱下我的裤子,在我光屁脸上印上无数鞋底?无论如何,我不想被罚推一下午的磨。

这些年,在那片土地上,喝罐罐茶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逐梦远方,罐罐茶成了内心深处的记忆;年老的喝着喝着,就像炉火一样熄灭了。而煮茶的方式也越来越粗暴,要么是电炉子,要么铁罐子在煤炭炉上熬,不再用火盆——那种铜或铁铸的、像仰着的草帽,帽兜上按了三只脚、擦得铮亮的物什——我一点儿不喜欢,少了很多过程和仪式感,更无从埋二踢脚了。

我曾试图在异乡熬一盅罐罐茶,奇怪得很,无论怎样也喝不出黄土地上那种味道,而那各种价格不菲的香茗,更品不出罐罐茶的醇厚,我于是明白,只有踩在那片苍茫的土地上,那盅苦得发涩的罐罐茶,才是生活最好的注解和心灵的良药。

而对于旅居他乡的人,罐罐茶永远是一盅乡愁。

  (作者系本报副总编辑)

Copyright© 2020-2022 CQSFXH.ORG.CN 重庆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3号 电话:023-88196826

警徽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2020012348号-2

通知公告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公示
2024-12-1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征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10-16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开展第五期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11
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04
关于开展2024年重庆市、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联合考试的公告
2024-07-29
关于征集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5-01
中国法学会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公告
2024-04-03
关于征集第十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4-02
诚邀您3月30日见证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
2024-03-26
重庆市法学会第四期法学研究立项课题名单
2023-12-29
2023年度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3-11-07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2023-10-2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26
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主题征文活动通知
2023-08-28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指导意见
2023-07-27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拟获奖论文公示
2024-12-1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征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10-16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开展第五期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11
中国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9-04
关于开展2024年重庆市、四川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联合考试的公告
2024-07-29
关于征集第十九届“西部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5-01
中国法学会2024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申报公告
2024-04-03
关于征集第十三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2024-04-02
诚邀您3月30日见证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
2024-03-26
重庆市法学会第四期法学研究立项课题名单
2023-12-29
2023年度重庆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2023-11-07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2023-10-29
重庆市法学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法学会研究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09-26
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主题征文活动通知
2023-08-28
2023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指导意见
2023-07-27
法学文苑
一盅罐罐茶
2024-12-01 来源:重庆法治报
编辑: 陈生容 阅读量: 142

 ◎ 杨旭军

我认为喝茶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钱有闲,有各种各样的道具,有一整套近乎庄严且繁琐的仪式,并冠以“茶道”称,喝茶不能叫喝,俗了,要叫“品”。“品”一些稀奇古怪的茶,生的熟的白的黑的红的——但绝少有绿的,讲茶道的人是不屑于喝绿茶的,那是段位不高的表现——一只玻璃杯,扔一撮茶,开水一冲就行,驴饮,毫无技术含量可言,当然也就上不了台面。喝绿茶的在茶道面前,一般羞于启齿,像小沙弥遇见高僧大德,高山仰止,诚惶诚恐。品茶者一旦架势拉开,舒臂绾袖,舞蹈般一阵眼花缭乱的操作,然后一盏挑于指尖,一边浅尝轻抿,一边海阔天空,更多有表演的成分。

另一种则纯粹是为了生计所需,喝的是一种生活,喝的是一种坚守,喝的是一身力气,喝的是一种刚需。

家乡人喝茶,属于第二种。

我无论如何也没法想象,一盅浓得像汤药、苦得像胆汁一样的酽茶,能有那么大的威力,“滋——”地一口下肚,就上一口干馍馍或一勺熟面,顿时精神抖擞,力大无穷,人是铁,茶是钢,这种茶叫罐罐茶。

在大西北的这片黄土地上,人们离不开罐罐茶。罐罐茶之于乡亲,如同甘霖之于田禾、燃油之于机器,那小山一样的麦垛,没有一盅罐罐茶是断然担不上场的;那一树一树苹果花椒,没有一盅罐罐茶是断然变不成钱的。而再苦再累的农活,没有什么不是一盅罐罐茶扛不下来的。

这是辽阔无垠的天幕下、大山缝隙里的随便一个村子。鸡叫二遍时,村庄仍然像一幅调色过浓的水墨画,凝重而安静,几粒星星渣儿在云后若隐若现,那点微光并不能为黎明前的黑暗增一丝亮色。但农家院子里已有火光明灭,人们起来喝罐罐茶了,辛劳的一天总是从一盅罐罐茶开始的。在火盆上堆上几个树疙蔸,点几根干树枝,鼓起腮帮子吹一阵,树疙蔸就燃了,一把大叶子茶按进拳头大的沙罐,煨在火边,俄尔,茶汁溢出,用压茶棍压一压,然后沙罐在空中一扬,一根细线注入茶盅又戛然收住,一盅罐罐茶就成了。嘬着嘴夸张地吸一口,那个香啊,仿佛日子也有了嚼劲!

火苗跳跃,映着人们的脸膛,偶尔也燎了胡子,但没什么要紧,胡子总是会长的,像地里的庄稼,一茬一茬地长,脸皮是胡子的土地,山屲是庄稼的土地,只要有汗水的浇灌,胡子便生长茂盛,庄稼就不会歉收,两样诚不欺人。等几盅罐罐茶下肚,力气有了,一天安排也就有了,一沙罐败茶浇在树疙蔸上,“扑”地腾起一团雾气,火就熄了,然后收拾农具,牵出圈里的牲口,吆喝着去下地——这是每一个黎明,在每个农家院子里上演的、关于日子的序曲。

我总是在想,在那苦焦的黄土地上,为什么人们还离不开苦得发涩的酽茶,是卧薪尝胆呢,还是有了苦茶的铺垫,日子就没那么苦了?或者时刻提醒,吃了生活的苦才有日子的甜?

但不管怎么说,一盅苦得像中药的罐罐茶,总能让日子有滋有味,农忙时喝,农闲时更要喝,农忙时那是一把子力气,农闲时又是必要的礼仪。亲朋来了,“赶紧上炕,笼火,喝茶!”不由分说,人就推上炕,火盆就端上炕,炕柜里倒腾出平时舍不得喝的好茶,可罐子熬上,火吹得旺旺的,烟熏得人泪眼婆娑——不打紧,这就是人间烟火,端上花卷油馍,边喝边吃边谝传,谝国家大事,也谝村里的八卦;谝美国总统,也谝自家水桶;谝遇上好年景,也谝儿媳妇难寻;谝人家的婆姨心疼,也谝自家后人能成……

生活中没有比喝罐罐茶更重要的事,逢年过节,一天喝几顿是常事,路上碰见,最好的问候是“茶喝了没?”老朋友相聚,一人一个沙罐,高兴了还在沙罐旁温一壶酒,热酒不醉人,原来煮酒论英雄也有出处哩。婚丧嫁娶,乡俗民约,买卖交易,都是喝着罐罐茶就弄成了,甚至邻里有纠纷,坐下喝一盅罐罐茶,啥啥就烟消云散了。

小娃娃不喝茶,但喜欢大人喝茶,扯一束麦穗或一把豆荚,往火盆的灰烬中一埋,过一会儿就可以吃到清香的麦粒和香糯的豆子了;粉条也行,烤过的粉条肿得老粗,酥脆可口。一次,我在爷爷的火盆中埋了个二踢脚,爷爷正噘着嘴吹火,“咚!”地一声,一团尘烟炸开,火星四溅,沙罐飞到了当院,爷爷胡子脸上全是灰尘,只看见两只转动的眼睛,像刚从墙角钻出的土地,我一蹦子跳起来,夺门而逃……

多年以后,我经常回想起这一幕,要是当初被爷爷逮住,他将怎样惩治我,用铜烟锅敲我的头?还是脱下我的裤子,在我光屁脸上印上无数鞋底?无论如何,我不想被罚推一下午的磨。

这些年,在那片土地上,喝罐罐茶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逐梦远方,罐罐茶成了内心深处的记忆;年老的喝着喝着,就像炉火一样熄灭了。而煮茶的方式也越来越粗暴,要么是电炉子,要么铁罐子在煤炭炉上熬,不再用火盆——那种铜或铁铸的、像仰着的草帽,帽兜上按了三只脚、擦得铮亮的物什——我一点儿不喜欢,少了很多过程和仪式感,更无从埋二踢脚了。

我曾试图在异乡熬一盅罐罐茶,奇怪得很,无论怎样也喝不出黄土地上那种味道,而那各种价格不菲的香茗,更品不出罐罐茶的醇厚,我于是明白,只有踩在那片苍茫的土地上,那盅苦得发涩的罐罐茶,才是生活最好的注解和心灵的良药。

而对于旅居他乡的人,罐罐茶永远是一盅乡愁。

  (作者系本报副总编辑)

Copyright© 2020-2022 CQSFXH.ORG.CN 重庆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芙蓉路3号 电话:023-88196826

警徽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2020012348号